企业邮局 ➞ ENGHIS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栏目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573-88779905/88870201

邮箱: office@zstu-txi.cn

媒体聚焦

这朵桐乡的“后浪”,奔涌长三角创新潮

时间: 2020-05-27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桐研院

 “长三角科创一体化要协同合作”、

“打造以一体化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全国两会期间,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声音频频传出。

而备受关注的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值此大背景下,身处浙江、江苏、上海两省一市交汇处黄金腹地的桐乡,该如何在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经济共融?今天(526日),我们试图透过一朵奔涌的“后浪”,看长三角一体化之下,桐乡的创新实践。

  这朵“后浪”,就是“出生”仅18个月的桐乡首个校地合作重大创新载体——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以下简称“桐研院”)。


地缘相近

42公里结成创新纽带

  42公里,50分钟以内,每周在桐乡待35天……这是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俞成海,1年多来频繁往返于桐乡和杭州下沙的固定“参数”。

若再细化,那么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桐乡各个企业,就是俞成海日常工作的固定“点位”。



  作为桐研院发展壮大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俞成海的“双城生活”不是个例,而是包括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80多名桐研院研发人员的群像。

  “综合距离和时间,开车从下沙到桐乡,相当于从下沙到杭州市中心。”在这个研发团队看来,地缘优势,使得研发人员往返两地略显轻松。这份自如,也使得更多火花被碰撞激发出来。

  目前,桐研院已拥有一支80多人的研发团队,建成科研用地4500多平方米,下设功能纤维与新材料、纺织与时尚设计、高端装备制造、军民融合4个研究所,以及生态染整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科技服务中心。

  正如桐研院院长万军民所言:“对于高校来说,产业化的经验相对不足;而对于企业来说,具有理论基础创新的高水平人才缺少。校地合作研究院作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有效弥补了两者之间的相对不足。”

  荣誉,彰显实力。就在512日举行的“创新嘉兴”大会战推进会暨科技·人才月活动启动仪式上,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入选嘉兴市十大科技创新载体之一。


  翻开桐研院这18个月的“成长手册”,成绩已颇为亮眼。桐研院第一批7个科研项目正在顺利运作中。第二批项目今年已完成初评11项,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对接。助推浙江理工大学与嘉兴地区企业合作项目46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4项,项目合同资金总额达4500多万元。

产业相融

10吨“绿色”纤维探索产业升级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桐研院落地生根,物理空间优势仅是阳光中的一缕,其赖以生存的水和养分,是研究院高水平人才队伍与桐乡企业和产业的对接。

  “我们的远红外纤维已经在量产了……”日前,走进位于桐研院里的隆博(嘉兴)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总经理邱建根刚刚与上海一家工贸公司谈完供货事宜。“企业成立以来,研发成果陆续转化,一些客户慕名前来订购我们的功能性纺织材料,刚才的上海客户就是这种情况。”邱建根介绍。

隆博是桐研院的首批在孵科技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以原位聚合改性聚酯为技术源头的功能性合成纤维、舒适保健新型毛衫的开发和销售。技术团队由浙江理工大学功能纤维专家和具有产业化开发及生产经验的企业技术专家组成。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隆博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依托核心技术优势,该企业已成功研发和转移技术产品3项,现有的导电纱、抗菌纤维和远红外纤维等多款纺织新材料,已获多家纺织企业青睐,产品量产事宜均在洽谈中。

  “目前,我们已经做了近10吨的货品。”邱建根随手拿起沙发上一件毛衣介绍说,“这可不是普通材质的衣服,它抗起球,而且远红外发射率达到89%,既能保暖又有促进微循环的功效。”

今年120日,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现任浙江理工大学校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文兴共建的“高端纤维材料研发中心”,举行了签约仪式。全国化纤行业龙头企业与长期从事纤维制备技术研发工作的院士专家牵手,意味着桐乡在前沿材料发展史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近年来,桐乡产学研合作氛围日趋浓厚。人才与技术的创新发展、校地合作创新载体与企业的并肩作战,将成为推动企业高端化、重塑企业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桐昆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材料学院姚菊明院长牵头新型功能复合材料创新团队;李仁旺教授牵头智能大数据创新团队;傅雅琴院长牵头隐身复合材料创新团队;沈一峰教授、吴明华教授牵头生态化学品和染整创新团队……

  “这些创新团队的引入,对于提升桐乡本地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万军民说。

  据统计,去年桐研院与15家企业进行科研合作,为3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截至目前,桐研院专家团队已走访和调研规上企业80多家,已为30余家企业提供检测和分析测试技术,培训惠及企业100余家。已孵化科技公司2家,还有3家公司正在商谈入驻事宜。

  另外,桐研院也已与浙江省纺织工业研究院、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上海纺科院、嘉兴学院以及两家测试中心等6院校和平台达成初步意向,着力打造集人才团队、项目研发、中试、产品测试一体化的跨区域、跨领域科研测试综合性服务平台。

未来可期

从一朵“后浪”看创新潮涌

  长三角一体化浪潮滚滚向前,能否抢抓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城市在新一轮发展中能否走在前列的关键。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竞争中,桐乡如何充分利用长三角优势科技资源?又该如何更好地放大自身的优势?





桐研院这朵“后浪”,折射出的是桐乡创新潮涌的态势。







  立足长三角、放眼全球,我市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全球科技创新“腹地”。20198月,在上海、深圳分别建设上海(乌镇)创新中心、乌镇深港创新中心域外科技人才“飞地”,构建起“孵化在域外、转化在桐乡”的崭新格局;20204月,与美国波士顿、澳大利亚墨尔本合作共建海纳孵化器,进一步拓宽海外引智渠道;20205月,“乌镇院士之家”正式揭牌并列入全省首批“浙江院士之家”创建名单,18位海内外院士合作进站合作。同时,积极推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桐乡研究院等校地合作创新载体建设,为我市创业创新提供更加强劲的智力支撑。



  巧借上海地,广引“金凤凰”。今年424日,桐乡市科技人才“乌镇路演”上海专场活动在乌镇上海创新中心举行,这是自去年8月乌镇上海创新中心启用以来,举办的首次规模性科技人才路演专项活动。3D打印建筑、无人智能检验平台、创新医疗器械等一个个高精尖项目,在上海市闵行区万源路上的乌镇上海创新中心惊艳亮相,一扇刻有“桐乡印记”的合作之窗在上海徐徐打开。自去年以来,桐乡已成功举办6场长三角全球科创项目集中路演活动及其系列活动,共吸引32个涉及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项目落户桐乡。

  为了支持跨区域研发合作,桐乡也在制度上寻求突破。政府科技创新券,实现了桐乡的科研补贴异地使用。4月,市科技局启动了2020年第一轮科技创新券兑换工作。全市有超200家科技型企业领取了创新券,兑付总额超过300万元,其中在上海平台的使用量达到80余万元。

聚焦高质量,

桐乡正步伐铿锵,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势中

奋力书写动人篇章。


记者手记

  2020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的发力之年。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跳出桐研院看创新驱动,桐乡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正从“单打独斗”向“抱团作战”转型,人才、设备、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与共享,使协同与互补的力量得到释放。

  花钱买不来高科技,这已成为桐乡大多数企业的共识。采访结束至今,记者始终记得俞成海描述的这一幕:去年,桐研院组织了两期技术培训,一场关于时装设计,一场关于染整新技术。等办到第2期时,企业就已经主动来报名了,甚至在看到闻讯从湖州赶来培训的同行时,陡增出危机感。

  桐乡首个校地合作重大创新载体能走多远?当看到企业积极主动的姿态,这事就成了一半,“大家都认可并且能够参与进来,那这个‘发动机’就能拉动起产业的向前发展了。”

  企业出题,载体解题,还需政府助答。通过优化要素配置,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化建设,桐乡已开始从容落笔。